金年会官方网站入口

首页 > 集团动态 > 行业动态详情

深耕海洋牧场 筑牢“蓝色粮仓”

发表时间:2024-08-12

      眼下正是伏季休渔期,品种多样的养殖类海产品让大连的海鲜市场依然很丰富。休渔期间,以海胆、生蚝、扇贝等养殖品种为主的全市海洋牧场迎来生产和销售旺季。全市55万公顷的海产品养殖,让伏季休渔期的大连海鲜不断档,并成为保障国内外海鲜类食品供应的重要“蓝色粮仓”。

      一直以来,大连市委、市政府始终立足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,坚持规划引领,培育渔业龙头企业,全力投身海洋牧场建设,打造我市渔业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。现已形成长海县为先导,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重点的现代海洋牧场新格局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8处,总面积约30万亩,数量占全国169处的1/6,且居全国城市首位。

      坚持生态优先,环境友好,突出海洋牧场的绿色属性。优质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是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基础,原良种场与种质改良并重发展,是实现海洋牧场物种资源多元化与特色化的关键。目前,我市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,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1家,有效奠定了我市海洋牧场种业基础。坚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,推动资源种群主动修复。目前形成以中国对虾、三疣梭子蟹、褐牙鲆、许氏平鮋等为主导品种的增殖放流格局,增殖放流的规模、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大连市年计划增殖放流中国对虾等苗种幼体30亿尾以上,放流规模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。渔民普遍反映,牙鲆鱼、对虾、梭子蟹等渔获物逐年增加,通过增殖放流,增加了近岸海域优质渔业种群生物量,水域生态群落结构和环境得到有效恢复,中国对虾等传统经济品种资源枯竭的状况得到明显恢复。创新海藻场和海草床修复,建立海藻场和海草床的物质能量流动模型,突破流场营造,利用环流生态特点,形成底质环境改良系列方法,放大区域修复优势和效果,推动渔业整体生境修复。

      坚持科技引领,技术创新,增强海洋牧场的科技动力。市海洋发展局与大连海洋大学等高校签订框架协议,全方位为我市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创新监测技术与手段,建设渔业管理平台。与大连海洋大学联合建设了“大连市海洋牧场数字化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”,已陆续接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个站位的监测数据,能够及时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、资源状况进行跟踪监测,实现海洋牧场监测可视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,数字管理服务能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。创新海洋牧场建设标准,在全国范围内,首次向社会推荐了10种人工鱼礁基本礁型,为海洋牧场构建模式的突破探索了新路,集中解决了一批大连相关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,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引用国内外专利礁型产生的侵权问题,也为渔业发展的技术模式创新提供了借鉴。组建大连海洋食品与生物制品产业联盟,推动全市海洋食品加工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      坚持产业聚集,推进三产融合,发挥海洋牧场的引领效应。目前,我市共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8处,申请国家人工鱼礁项目28个,为海洋牧场建设乃至渔业基础建设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。发挥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集聚功能,拉动渔业产业融合发展,将海洋牧场与休闲旅游渔业紧密结合,使渔业资源、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,加快一二三产的相互结合和转移。通过在人工鱼礁区搭建海上游钓浮台,开展以休闲垂钓、海洋采捕、海上运动、渔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集食宿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,打造特色化旅游品牌,创造更大的生态、经济和社会效益。目前,我市正在深挖传统渔村文化内涵,结合海洋牧场特点,举办钓鱼节、海参节采捕、渔人节等民间节庆活动,有效促进了海洋牧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,为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开辟了良好的途径。

      海洋牧场建设让大连“蓝色粮仓”越来越丰盈。2023年,全市海水养殖产量全国领先。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60.7万吨,其中养殖产量217万吨。海参年产量8万余吨,约占全国28%;虾夷扇贝和裙带菜是我国主产区,其中虾夷扇贝约占全国90%,裙带菜占全国70%;虾夷马粪海胆、大连紫海胆成为我市特有海胆品种。创建国家级原良种场4家,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1家,涵盖刺参、皱纹盘鲍、虾夷扇贝、黄海胆等15个品种。

      作为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,长海2023年实现水产品产量68.56万吨,同比增长4.4%,其中牡蛎产量21.7万吨,虾夷扇贝14.7万吨,海参1.1万吨,鲍鱼114吨;渔业产值97.3亿元,同比增长6.4%。2023年成功申报全国有机农产品(海参)基地,并发布了中国长海海参产业发展白皮书,这也是大连地区首次发布的关于地理标识海参的白皮书。同时成功申报长海虾夷扇贝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。


来源:大连日报